《人民日報》刊載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理論文章

1121日,《人民日報》理論版刊載了我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陳進華教授的理論文章《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

文章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使社會治理面臨的問題呈現出跨界性、關聯性、複雜性強的特征,單靠黨委和政府的力量難以實現社會治理效能最大化。陳進華教授結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論述,對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體制機制是關鍵。要加強和完善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體制,發揮黨組織在政治、思想、組織等方面的核心引領作用。要完善多方參與社會治理的協同機制,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互益的社會治理格局。伴随着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要完善群衆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最大限度調動人民群衆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要在創新方法手段上下功夫,為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增添動力。一是發揮自治基礎作用。明确基層自治邊界,暢通利益訴求表達渠道。二是發揮法治保障作用。可依托社會組織等力量,引導社會公衆培育和形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法治思維。三是發揮德治引領作用。創新以評立德、以文養德、以規促德的方式方法,用崇德向善力量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四是發揮科技支撐作用。統籌推進信息化手段在城市運行、醫療、養老、環保等領域的集成應用,推動社會治理朝着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方向發展。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要把黨的領導作為根本保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凝聚起政府、市場、社會等各種主體的治理合力,尋求社會意願和訴求的最大公約數,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依托蘇州大學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以滿足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為導向,立足于長三角和蘇南這一中國特色城鎮化先導和示範區域,聚焦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理論基礎、曆史進程、建構路徑等重大問題,着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和政策,為推動國家和地方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持。

(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處)
蘇大概況 教育教學
院部設置 科學研究
組織機構 合作交流
招生就業 公共服務
版權所有©蘇州大學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十梓街1号

蘇ICP備10229414号-1
蘇公網安備 32050802010530号
推薦使用IE8.0以上浏覽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訪問本網站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