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水,2006年6月畢業于複旦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8月入職蘇州大學哲學系。博士攻讀中國哲學-佛教哲學方向(該方向04年已從中國哲學學科轉到宗教學系)。
主要研究及寫作領域為漢傳大乘佛教哲學、先秦儒家和道家哲學。此外學術性興趣及閱讀集中于形上學、宗教哲學、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心靈哲學和知識論等方面。明确區分理論性的哲學研究與行動性的哲理實踐之差異,認為前者主要訴諸理論理性的思辨運用,而後則者付諸以實踐理性為主要指導的具體行動。無論是研究儒道兩家哲學,還是研究佛教哲學,都不以信仰為立論前提,而是立足于理性——理論理性。一直緻力于從中國古代人文思想最不擅長的理論理性之角度诠釋中國古代儒釋道三家思想,以為此诠釋本身即是重新建構,即重建具有理論理性之地基的中國古代哲學大廈。
已出版學術性專著《維摩诘經思想新論》(黃山書社,2009),經典解讀著作《金剛經 壇經教讀》(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古籍點校《維摩經玄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另有學術論文若幹和翻譯文字(英譯漢)及其他古籍(佛教文獻)點校少許。
主要教學課程: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原著選讀、哲學導論、政治哲學、佛學概論(以上皆哲學專業本科生課程);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先秦部分】(中哲專業碩士生課程)。
主要研究及寫作領域:
漢傳大乘佛教哲學、先秦儒家和道家哲學
Main Areas of Studying and Writing:
Philosophy of Chinese Mahayana Buddhism, Philosophy of the Pre-Qi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主要學術著作(Representative Academic Works):
《維摩诘經思想新論》(the New Study in the Thought of Vimalakirti Nirdesa Sutra)(黃山書社,2009)
論《老子》即用存體的思維特色(on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of Laozi’s “Ti-yong”)
《大學·首章》發微(Small Discoveries about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Great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