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黃賢金教授講座順利舉辦
時間: 2022-12-05  作者:   浏覽次數: 1870


2022123日上午,蘇州大學東吳公管系列講座暨國家一流本科專業行政管理建設活動在線上召開。此次講座的嘉賓為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自然資源部碳中和與國土空間優化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黃賢金教授。講座主題是“雙碳治理與國土空間規劃應對——以上海五大新城為例”。講座由吳莉娅副教授主持,蘇州大學及兄弟院校師生70餘人參與了此次講座。

 


黃賢金教授從三個方面對雙碳治理與國土空間規劃應對作了講述。

一是國土空間碳源/彙格局及其演變。國土空間是由各種空間要素組成,規劃好山水林田湖草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基于對我國碳排放從時間與空間演變格局及我國碳排放量在全球占比上進行分析,并結合土地利用對碳排放的影響,有助于探讨國土空間規劃與碳源/彙的關系。

二是基于雙碳治理的國土空間規劃應對。我國總體碳減排分三步走,即2005-2030年碳減速、2030年碳達峰、2060年達到碳中和。以江蘇省為例分析建設用地規模對碳減排的影響可知,我國需要探索低碳、清潔能源技術研發以減少雙碳治理的壓力。在模拟分析5SSP(共享社會經濟路徑)情景發展路徑,有助于得出在我國隻有在SSP1(綠色可持續發展)或SSP4(不平衡發展)情景下才能在2055年至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标的結論。在探索碳源控制同時,還需要構建有利于碳彙的國土空間格局體系,尤其是東南區域生态功能保護,聚焦雙碳治理的國土空間規劃應對。

三是上海五大新城降碳增彙路徑案例分享。在新城建設背景下上海市碳排放特征及未來趨勢分析基礎上,結合東京、倫敦等國際都市降碳增彙經驗,提出上海新城建降碳增彙的實施路徑及對策。結合理論與實踐,講座系統地介紹了雙碳與國土空間規劃的熱點問題。

随後在交流環節,與談人付奇教授、鄭紅玉副教授分别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土空間規劃等方面對碳排放的影響和關系,分享了自己的體會。黃賢金教授就與會師生提出的問題與思考進行了耐心細緻回應。

整場講座内容豐富、互動精彩,黃教授開闊的學術視野、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清晰的講解給與會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與會師生均表示受益匪淺。

 

(通訊員 鄧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