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漢語意識理論”高端論壇在蘇州召開
時間: 2024-05-13  作者:   浏覽次數: 616

      2024427-28日,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漢語哲學研究中心聯合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蘇州大學哲學系聯合舉辦的題為“古典漢語意識理論”高端論壇在蘇州成功召開。本次論壇也屬于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古典漢語意識思想與現代意識理論構建”重大課題的專題會議之一。

開幕式上,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所長韓水法教授,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院長陳忠教授分别緻辭。工作坊開幕式由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哲學系系主任桑明旭教授主持。

韓水法教授在緻辭中首先表明了本次會議召開的緣起。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十四五"規劃的評審中獲評優秀基地,成功獲得五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其中之一就是漢語意識理論研究。該研究課題具有基礎性的意義。以往人們一般認為意識理論是西方哲學研究的問題,而事實上這也是我們漢語哲學需要考慮的問題。不管是中國哲學還是漢語哲學,對于漢語的意識理論我們都有許多的切入點,古典漢語意識理論是大可研究的。韓水法教授對會議的承辦單位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參加會議的各位資深專家學者,以及參與會議籌備的師生表示感謝。


陳忠教授首先表示,本次會議對蘇州大學哲學學科和學校的發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義。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的前身是哲學,它是在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應該是綜合性的,本次會議的召開就具有學科的溝通融合交流的重要意義。他其次表達了期待。他認為本次會議能給我們提供許多非常前沿的研究方向和智慧,漢語意識理論能為整個哲學的新發展打開方向。他期待北京大學哲學系和漢語意識理論課題組的專家們能計劃再次來蘇州舉辦相關會議,促進院系間的多方合作。最後他還表達了希望能以此會議為契機,促進蘇州大學哲學系進入與中國最頂尖的學校進行交流的願景。


開幕式的最後,桑明旭教授介紹了蘇州大學哲學系的曆史與現狀,特别是城市哲學和管理哲學這兩個特色方向,他期待各位專家今後繼續關心和支持蘇州大學哲學學科特别是外國哲學的建設與發展。

本次會議共設四場學術報告,主要由四位主持人和與會專家圍繞項目主題發言。

第一場報告由南京大學王恒教授主持,中山大學陳少明教授、北京大學韓水法教授和北京大學鄭開教授分别進行報告。

陳少明教授報告的主題是《道家哲學中的玄言與描述》。陳少明教授在報告中首先指出,哲學不僅是論題,也是一種表達方式,因此它不僅需要正确,還需要深刻動人。他在哲學論述中區分出玄言與描述兩種話語方式。描述是以具體名詞、動詞為主體的句子,主要是叙述情節或故事,引發情景想象,而玄言則主要以抽象概念組成的命題和理論為主,後者主要表現在玄學或思辨哲學中。接着陳少明教授以維特根斯坦、老子《道德經》和《莊子》等哲學家及其文本為例,說明哲學描述和玄言的不同表現。他認為思辨哲學強化了玄言的哲學地位,影響了教科書的态度。《莊子》中“莊周夢蝶”的描述所包含的懷疑論,引發對主體論的解構,但教科書式的論著則更重視《莊子》中許多“玄言”所表達的概念、如“有”與“無”等等。他主張要重視哲學描述,諸如關注各種思想實驗,不要被“抽象”的枷鎖所束縛。描述是一項需要我們重視的思想技能。

韓水法教授的報告主題是《<論語>中的心與心靈》。韓水法教授的報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漢語-思想秩序”。韓水法教授認為,語言與思想之間的關系包含内在的秩序,它在一定的時期内是相對穩定的,在宏觀的曆史中是變動的。但這種變動是體系性的變動,就如一種語言的音韻系統的體系地演變那樣。這樣的秩序及其變動就會展現思想及其表達的獨特性。第二部分是“上古漢語心靈系統”。上古漢語思想包含了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後者由心靈和神靈兩個系統構成。漢語哲學作為一種範式,為揭示上古漢語文獻的心靈系統提供了原則和方法。因此,人們可以運用心靈哲學、語言學等方法來追複和重構這個系統。第三個部分是“《論語》中的心與心靈”。韓水法教授認為,“心”這一語詞在《論語》中雖然隻出現了六次,但它卻包含了豐富的意識活動和情感現象。語句分析和字詞解析為考察《論語》所呈現的心靈系統的部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鄭開教授的報告主題是《誠與誠意》。鄭開教授在報告中指出,“誠”與“誠意”都是儒家哲學的核心概念,然而《中庸》僅言“誠”,《大學》說“誠意”,二者具有明顯區别。古代哲學的思想邏輯是:知覺(天官)引發“意”“欲”“識”“志”等心理反應,所謂“知,接也”;而儒家哲學又認為精神知覺(比如說心)觸動“誠意”,問題是如何把“誠意”與一般意義上的“心裡意識活動”區别開來,“道德心理學”能否解決良知學的問題呢?鄭開教授嘗試訴諸先秦儒家哲學澄清宋明理學的某些問題。他認為,宋明時期的新儒家把先秦原始儒學的“誠”轉換為“誠意”,由此走向一條自省、反思和磨砺道德意識的内聖之途,甚至陷溺于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的可笑境地,或者流蕩于瞬間的感觸和印象,流弊日深。早期思想世界的“誠”主要指特殊的精神狀态,頗具精神知覺性、精神境界的意味。“誠意”概念則難免不被私心雜念的日常意識流所左右。現代學人比照、援引道德心理學探問良知學,或參照現象學分析唯識學,固然有一定的比較會通之意義,但也應該注意到其局限性。

第二場報告由北京大學周程教授主持,中國政法大學文兵教授、複旦大學張雙利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李科林教授分别進行報告。

文兵教授報告的主題是《漢語哲學與中國哲學自主知識創造》。文兵教授主要是通過一些語詞及其譯詞來展示思想體系的不同差異,如通過在詞源學上考察“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s)”與“共同價值(common values)”這兩個概念的差異,認為這兩個概念的内涵有着重大的差異,而 “共同價值”這一概念又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有着内在關聯。這也是文兵教授試圖為了回答中西之間對話是否可以沿用一些既有概念的問題所做的嘗試。他得出的結論是,應該堅持中國自主知識創造的态度,避免自縛手腳,要使用既能充分表達我們的态度,又能讓西方也完全能聽懂的語詞。文兵教授最後還讨論了“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這一問題。他認為,“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不能簡單地看成是“市民”或“公民”與“社會”之間的疊加,它已有比較确定一内涵,否則就可能導緻很嚴重的誤解。他認為,近代以來的“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的含義與古希臘的用法也是不同的,而這些不同的語詞背後也表明了不同的時代差異。

張雙利教授報告的主題是《重思哈貝馬斯對意識哲學的批判》,該報告主要基于法蘭克福學派一個基本的框架之争,亦即意識理論的流變。張雙利教授認為,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工具理性批判停留于意識哲學的框架之内,以人與外部自然之間的權力關系為參照,理解人與他人、人與自身的關系,而哈貝馬斯則重解了阿多諾的“模仿”概念,用人與人之間的以語言為中介的溝通關系來說明未被毀壞的主體間性關系。但張雙利教授認為哈貝馬斯表面上看來将意識哲學成功地轉型為主體間性哲學,通過語言哲學當中的意識理論尤其是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發展出了自己的形式語用學,但問題是他對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意識理論做了扭轉,他所犯的嚴重錯誤是将處理人和外部世界之間關系的框架直接移植到另外兩個領域當中,即對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的處理與人和自身關系的處理中,試圖将之作為基礎讓它同時支撐我們和三個領域之間的關系,但卻忽略了考慮作為前提的我們和自然之間的原本的悖論關系。

李科林教授報告的主題是《“藝”的技術性收縮》,該報告的起源在于西學引入中國時,人們對藝術的内涵的理解有一個基礎性的收縮。人們賦予藝術自由創造的想象力,從而有意避開了藝術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所包含的理論的和技術的内涵,以便于我們在翻譯藝術這一詞的時候區别于基礎的理論和技術類的知識。從另一個層面講,即是藝術所包含的技術性的元素在當下發生了一種實質性的收縮。因此,李科林教授的報告從“藝術”的普遍性這一問題切入進行發問。她認為,雖然有“藝術”作品的普遍性,如全球藝術史提供的那樣,但有沒有普遍的“藝術觀念”,亦即“藝術”理念的普遍性?她通過古漢語中“藝”和“術”的字源考古,亦即六藝與中國古代教育的關系的辨析凸顯了六藝的技術性,例如禮與樂的關系所表明的程序的繁瑣性,和六藝作為“小學”的性質等等。然而藝術一詞是在西學引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其内涵和外延的現代概念。“藝”在被挪用和嫁接的過程中一方面吸收了來自于西方的形式性審美鑒賞,另一方面,也減弱了在中國早期教育中的關于身體的技術性訓練。

第三場報告由北京大學哲學系鄭開教授主持。浙江大學董平教授、中山大學張偉教授和蘇州大學朱光磊教授分别進行報告。

董平教授以“古代漢語中的第一人稱問題”為題,通過對古典漢語世界中“我”“己”“吾”的不同用法的辨析,探讨了中國哲學語境中對自我存在的獨特領會方式。董平教授指出,“我”“己”“吾”這三個第一人稱代詞在用法和語意上具有顯著區分。就用法來說,“我”和“己”既可以做主語,也可以做賓詞。“吾”則不能做賓詞,隻能做主語。就語意來說,“吾”表達的是作為“主體”的自我的反身性言說,“己”表達的是内在的本質自我,是超越個體之上的“真我”、“大我”,具有普遍性和共相性,“我”表達的是外在的非本質自我,是局限于眼耳鼻舌身的“小我”、“私我”,不具有普遍性和共相性。在作了這些基本規定之後,董平教授旁征博引了漢語經典中的諸多例證。例如,莊子著名的“吾喪我”,不能夠反過來講“我喪吾”;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不能夠表達為“我欲立而立人”;“君子求諸己”不能夠講成“求諸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的“毋我”不能夠替換為“毋己”。董平教授也特别指出,中國哲學語境中的“思”并非西方哲學通常所講的思維,而是特指一種内省。君子有九思中的“九思”便是就九個方面對自己的日常行為進行反身性省察,成為了君子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誠”為天之道,所謂“思誠”便是要“反身而誠”,這是人之道。

張偉教授以“恭敬與羞怯——儒家禮治與希臘政治的端緒”為題,思考并嘗試回答了下面這個非常别緻的問題:如果說希臘哲學發端于驚異這種基本情緒,那麼,希臘政治和儒家禮治是否有相應的基本情緒作為各自的端緒?張偉教授首先跟随德國現象學家黑爾德(Klaus Held)的思考談到,在希臘人的世界中,意見和知識之間是斷裂的。意見意味着對特殊世界的自然的态度表達,知識則是将世界課題化,朝向普全的世界。政治生活所需要的明智就處在意見和知識之間的中間地帶。參與到政治的公共話語世界中,需要超出個體的特殊世界,進入到他人的特殊世界之中,學會站在他人視角去思維(康德意義上的“擴展的思維方式”),以求達成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共識。這就要求要抑制自己在世界中的顯現,通過這種抑制,其他人的顯現才能有空間。這便是羞怯這種情緒。羞怯能夠起到驅動政治世界的共同生活的作用。在儒家禮治中,恭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是對自身倫理狀态的自我檢視,敬表達的則是在恭的基礎上對他人(上位者,如統治者、父母、祖宗等)所保有的虔誠敬畏之心和相應舉止。禮是恭敬的外化,指的是表達恭和敬這種心理狀态的合宜規範行為。張偉教授進而指出,從恭敬和羞怯這兩種作為端緒的情緒的差異出發,能夠獲得一種獨特的審思儒家禮治和希臘政治之差異的視角。

朱光磊教授以“論存在根源的漢語表達”為題,提煉出了古典漢語對于存在的多重表達方式和多重理解方式。朱光磊教授指出,在漢語中,有、誠、是、生、道,均可用來表達存在,當作動詞使用時,表達的是行動,當作名詞使用時,表達的是狀态。進而,為了給予存在以方向,便有了對存在根源的追問。當把存在的根源落腳在主體性時,便有了心體、仁、良知、四端、道心、般若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這一系列講法。當把存在的根源落腳在實體性時,便有了理體、性、太極、佛性、真如本體這一系列講法。此外,像自然、大化、如如相這些講法,雖然也在表達存在之根源,但表達的卻是一種無根源的存在根源。最後,朱光磊教授還特别指出,諸如“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王陽明)、“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黃宗羲)這樣的講法,表達的則是一種去體而有方向的存在,既承認生存的開放性、豐富性,同時又強調存在的方向性。

第四場報告由浙江大學哲學學院王俊教授主持,中山大學李蘭芬教授、蘇州大學李紅霞副教授和中山大學陳建洪教授分别進行報告。

李蘭芬教授以“解經與行事的言意問題——湯用彤對言意之辨的解讀”為題,通過對湯用彤先生的《魏晉玄學論稿》以及相關論著的的梳理,細緻分析了湯用彤如何以“言意之辨”為引線,來解析漢魏學術從經學到玄學的轉向。李蘭芬教授指出,在湯用彤看來,言意之辨是魏晉玄學用來會通儒道、解釋儒家經典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方法。漢儒解經往往将玄理與具體的人事、物像混同一處,流于駁雜。魏晉玄士則着力于運用言意之辨這種新的解經方式,發掘出儒家經典中的形上學之新義,從而使得儒家經典中的普遍真理和普遍性品格得以宏發,并揭示其對于人事、物象、社會政治乃至于個體人生的統禦作用。李蘭芬教授特别強調,這一點恰恰是湯用彤在解讀魏晉玄學時,極為看重的一點。

李紅霞副教授以“王陽明‘岩中花樹’的現象學和存在論意味探究”為題,對王陽明的“岩中花樹”和海德格爾的“一棵鮮花盛開的樹”進行了跨文化的互釋。李紅霞副教授指出,王陽明的“岩中花樹”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廣為流傳的一個審美場景和意象。在中國傳統哲學的解釋維度中,花樹的閃現、人與花樹的同時明亮起來,往往與陽明的良知說緊密相連,作為人的本心的良知良能、本性具足最确鑿無疑的證明。但在海德格爾現象學和存在論的語境中,通過現象學方法的诠釋,“岩中花樹”成為了存在意義得以敞開和顯明的重要審美案例,同時也将成為重新解釋和建構中國古代美學的經典案例。李紅霞副教授進一步點出,通過現象學、存在論、解釋學與中國古典美學的視域融合與互通诠釋,能夠推動中國古典美學的現代轉換與發展。

陳建洪教授以“論鄉土中國的無為政治”為題,讨論了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 一書中常常被忽視的命題。陳建洪教授指出,人們在閱讀和讨論《鄉土中國》時,關注的焦點通常在于前半部所涉的差序格局和同心圓社會結構,後半部所涉的無為政治和權力分析,如今則很少得到關注。對費孝通來說,鄉土社會自成一體,它的根本秩序并不由積極活躍的政治權力所決定,而是由儒家倫理禮俗的教化權力所調節。政治權力在鄉土社會中受到兩道防線的限制:一是政治哲學中的無為主義,二是作為無形軌道的紳權緩沖。由此,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主張,政統和道統、皇權和紳權在古典中國世界之中實際上是分域并行的。陳建洪教授也進一步提出了幾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無為政治究竟是作為理念還是作為現實描述?皇權紳權究竟是分域并行還是主從附庸?有沒有無為政治?

本次論壇的目的是從新視角着眼、以新方法入手進行基礎性研究的探索,重在新思路和新觀念的激蕩與對話。而在每一場報告的自由提問與讨論環節也充分表明了本次論壇目的順利圓滿達成。每一場報告之後與會專家都積極熱烈地提出了諸多問題,問題的搜集與積累也超出了預料,報告人也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内一一給予回答和交流,諸位專家也紛紛參與讨論。隻是囿于時間之有限性,報告與讨論環節令人意猶未盡。

論壇的閉幕式由蘇州大學哲學學科帶頭人車玉玲教授主持,并與中山大學陳少明教授分别緻辭。

車玉玲教授首先對各位專家學者來蘇州大學參加會議表示了感謝。她說,思想的界限就是語言的界限。本次會議對于古典漢語的追問對我們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有重大意義。從學者們的報告中她感受到,在最初的語言之中包含着我們最豐富的存在方式、文明方式,那就是互相尊重平等,敬畏多元,在那裡我們能夠找尋到最原初、最完整的存在,這些能夠回答我們今天所面臨的現代性帶來的種種困境,包括理性的困境。因此,我們要讓漢語回到漢語自身的表達,恢複語言中本來應該有的韻律和美感,在語言之中找到糾偏我們前進方向的參照系,建構我們真正自主的知識體系價值觀,擺脫西方普世價值觀和西方中心論對我們的塑造,使我們的學術真正能夠走出學徒狀态,讓古典語言再度青春。最後,她表示這是一個難得的所有的人全程高度專注參與的會議。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期待大家以後再能相聚蘇州。

陳少明教授在緻辭中圍繞着會議報告和讨論進行了回應并表達了對漢語哲學研究的期待。陳少明教授認為,語言的整體變遷,語言、語音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但并非一定是轉變的,例如,語言在中心地帶往往變化很快,而在邊遠地區則相對較為固定,變遷慢的語言因此也是邊緣的。他指出,我們對經驗、對普遍性的理解的最基本的含義就是西方哲學的邏輯的必然性,另一個就是與之相區分的經驗的普遍。在中國哲學的研究中,辨析一個概念往往會追溯它的來源、怎麼應用或者說是直觀上已經遇到的相關問題,而漢語哲學的研究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與以往的類似于中國哲學的研究都不同。漢語哲學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他期待漢語哲學能做得越來越好。

本次論壇與會學者研究方向包括外國哲學、中國哲學和美學等領域,報告和讨論涉及認知、道德和審美判斷等多方面的内容,充分體現了跨學科研究的特點。來自全國哲學學院和哲學系的專家學者30餘人參加了本次論壇。蘇州大學哲學系王一成、張晨耕、王光耀、鄧苗等諸多青年教師和研究生、本科生旁聽學習了本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