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蘇州-台北城市哲學對話”暨第七屆蘇州大學-東吳大學兩岸哲學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論壇由蘇州大學哲學系、東吳大學哲學系聯合主辦,蘇州城市學院、蘇州大學東吳哲學研究所承辦,來自海峽兩岸四十餘位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展開了充分熱烈的讨論。
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黨委書記孫磊,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哲學系系主任米建國,蘇州城市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高雷分别緻開幕辭,蘇州大學哲學系主任桑明旭主持開幕式。開幕式上,雙方教師代表還分别就東吳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林正弘先生逝世做追思發言。
江蘇社科名家、蘇州大學哲學系任平教授以“走向21世紀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做主題發言,他通過分析當前以人工智能與元宇宙、大數據與數字化等為代表的科技新發展以及由“世界走向中國”轉變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全球大變局,指出貫穿數字化科技革命的基本結構就是多元主體間的“主-客-主”交往實踐結構,這一結構是全球文明秩序重建,開創多元主體、平等交往、包容合作、文明互鑒的新文明形态的重要理論抓手,也是彙通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的共同話題與開創中國話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切入點。因而,盡管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已經出場二十多年,但它在當今時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東吳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米建國闡述了有關證言知識的三個直覺,指出證言與五官知覺、推理、直覺、内觀與記憶同樣都是人類形成信念的不同機制,也是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關于“證言知識”有三個直覺,即證言信念是來自于他人所告訴我們的信息;證言并不是認知者自身的認知機制或能力,反而是他人的能力,證言是人類知識傳遞的基礎所在。
蘇州大學哲學系周可真教授認為當前西方邏輯學沒有充分汲取心理學的最新成果,在人的認知、情感、意志三種精神活動的中,它主要處在認知領域,情感邏輯和意志邏輯則是一直是被忽視的,而後者正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專長。從孔子“性相近”的人性論、到思孟學派的天人同類論,再到朱熹天人合一論,這一“禮—性—理”的演變過程正是中國情感哲學将情感主體由“人”提高到“天”的過程,王陽明的“心即理”則又将情感主體由“天”返回到了“人”,于是情感演繹就不再是驗證“理”的方法,而是自我實現的方法。這才是中國哲學的邏輯,将名辯學來比附西方的邏輯學是不妥當的。
主題發言由《中國礦業大學學報》主編李金齊教授主持。
蘇州大學哲學系莊友剛、車玉玲、邢冬梅、吳忠偉、桑明旭、于樹貴、朱光磊、李繼堂、田廣蘭、李紅霞、何寶申、劉琳娜、駱海飛、王一成、朱毅、陳廣輝、劉明亮、李薇、李翠琴,東吳大學哲學系蕭銘源、張峰賓、林斯諺、郭芳如以及蘇州城市學院高雷、錢厚誠等專家學者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式城市化新道路、“兩創”“兩結合”視域中的中國哲學、對話比較中的外國哲學、面向未來的科學技術與倫理、宗教基礎理論與宗教中國化等議題分别做了發言。《觀察與思考》雜志社副總編傅歆研究員、《求索》雜志社張利文副研究員、《哲學動态》編輯袁恬博士、《世界宗教研究》編輯李想博士、《蘇州大學學報》編審趙強博士分别主持專題發言并做了精彩點評。
閉幕式由蘇州大學哲學系主任桑明旭教授主持,蘇州大學哲學一級學科帶頭人車玉玲教授做會議總結,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哲學系系主任米建國教授緻閉幕辭。雙方一起回顧了兩岸哲學論壇的曆史與成就,高度肯定本次論壇對于促進兩岸學術交流的積極作用,并就下一屆論壇有關事宜進行了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