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覽楓泾曆史文化 汲取“三畫”文明内涵
時間: 2014-04-21 作者: 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 浏覽次數: 1853
4月18日,小雨初停,空氣清新,我院離退休老同志一行48人懷揣着對蜚聲中外的楓泾農民畫、國畫大師程十發、漫畫家丁聰的仰慕,一路輕風赴上海曆史文化楓泾古鎮參觀學習。
楓泾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位于上海市西南方,據今已有近700年的曆史。鎮區規模宏大,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内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現有橋梁有52座之多,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首站金山農民畫村,坐落在楓泾鎮中洪村,它的地理位置處在楓泾鎮的北部,距鎮區約五公裡,村域面積3.16平方公裡,其中耕地240.6公頃(合:3609畝),精養魚塘800多畝。6個自然村,下轄20個村民小組,1017戶,4200人。該村經濟實力較雄厚,全村經營總收入2.5億元。
馳名中外的金山農民畫起根于中洪村(原為勝利大隊)。2005年5月,政府辟地80畝,建設“中國農民畫村”。2006年年初,中洪村被評為首批“中國特色村”,被中央電視台評為“2006年度中國十大魅力鄉村”。楓泾地區已有5萬多幅作品遠銷國外,30多人次在國内外畫展中獲獎,被譽為“世界藝術珍品”。
遠遠望去看到是五顔六色的大型壁畫,郁郁蔥蔥的竹林,飛椽跳角的古建築群。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楓圍公社勝利大隊(現楓泾鎮中洪村)農民們在民族、民間傳統造型藝術中受到啟迪。1963年成功地把民間印染、刺繡、木雕、竈壁畫等特色古老藝術巧妙地運用到繪畫中去,把江南農村多姿多彩的生活習俗和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作為繪畫題材,以樸實的手法,創作了《踏水車》、《草囤裡的貓》、《乘涼晚會》等一幅幅散發着泥土芬芳的農民畫。六十年代後期七十年代初,上海畫院多位著名畫家程十發、鄭家聲、汪觀清、韓和平及金山文化館美術老師吳彤章等先後來到楓泾體驗生活,搞創作,吃、住在中洪村的農家,同時舉辦美術培訓班,在他們的感染指導下,一批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女成了農民畫作者。
著名國畫大師程十發先生的故居坐落在和平街上。程十發(1921年4月10日-2007年7月18日),上海市金山區楓泾鎮人。名潼,齋名曾用步鲸樓、不教一日閑過齋,後稱三釜書屋、修竹遠山樓。幼年酷愛中國字畫,1941年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系,1942年在上海大新公司舉辦個人畫展,1949年後從事美術普及工作,1952年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員,1956年參加上海畫院的籌備工作,并任畫師。長期任上海畫院院長,是一位成就斐然、中外盛譽的藝術家。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連環畫、插圖影響于畫壇。此後,藝術視野不斷拓展,“取古今中外法而化之”,在人物、花鳥方面獨樹一幟。在連環畫、年畫、插畫、插圖等方面均有造詣。工書法,得力于秦漢木簡及懷素狂草,善将草、篆、隸結為一體。他的畫早年受陳老蓮影響,以至後來青藤、八大山人、石濤、新羅山人的畫風也給他啟示,他的特殊表現方法,給美帶來了隽永的趣味。晚年,畫家多作花鳥畫,筆法、墨法更趨靈動,色彩明豔,構成新穎。
丁聰漫畫陳列館坐落在古鎮北大街421号。丁聰,是我國當代最負盛名的漫畫家之一,生前以“小丁”署名在報刊上發表諷刺漫畫作品。丁聰出生于一個漫畫世家。父親丁悚(字慕琴),是解放前上海有名的漫畫家。
由北大街到陳列館,要走過一段幽靜的石闆小弄。進入大門,古銀杏和紫薇、芭蕉、桂花、臘梅等花木把庭院裝點得十分清新雅緻。陳列館主樓是五開間二層的民國時期建築,上下都有走廊。整個陳列館設有1個前言廳、7個展室(其中一個展室展出丁悚作品),一處貴賓休息室。總面積360平方米,展出作品100餘幅。前言廳有丁聰的半身雕像和他的生平介紹。随後,各展室分别展出了丁聰的諷刺幽默作品、名著插圖作品和人物肖像作品等。丁聰從上世紀30年代起就開始發表漫畫作品,他對舊社會的反動統治和腐朽沒落的社會生活予以了辛辣的諷刺,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欣欣向榮景象和人民熱火朝天的工作生活予以真情歌頌,同時對一些落後的現象也給予了無情鞭撻,作品中處處透射出他的正義和良知。
在整個參觀學習過程中,老同志在曆史文化的熏陶中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感受深刻、流連忘返。大家為楓泾農民畫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色彩缤紛、熱情奔放、原汁原味全方位體現新農村建設的作品心潮起伏;為國畫大師程十發先生栩栩如生、隽永明豔的國畫風骨思緒萬千;為漫畫家丁聰先生拍案叫絕的辛辣諷刺和真情讴歌的正義良知感受深刻,同時為小橋流水人家,粉牆黛瓦幽巷,恬靜的風光,厚重的文化,匆匆的腳步難以細品耐人尋味的楓泾而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