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級組織最新工作部署,結合學校改革發展實踐,現對《蘇州大學2013年度工作要點》(蘇大委〔2013〕6号)作如下補充:
一、深入學習貫徹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衆有關規定,根據《中共江蘇省委關于深入開展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和《江蘇省第一批深入開展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施方案》,結合我校實際,切實開展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刻理解“為民務實清廉”基本内涵,務求教育實踐活動的實效,以優良的黨風政風促進校風學風,推進學校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二、進一步完善處級領導幹部管理相關規定,落實注重實績、群衆公認标準,着眼于用好的作風選人、選作風好的人,切實選拔“三寬四有”型幹部,保證高素質幹部隊伍建設。以服務群衆、做群衆工作為主要任務,繼續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完善黨支部設置形式,改進黨組織活動方式,選優訓強黨支部書記。
三、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督促各級領導幹部自覺排查所存在的問題,對新上崗處級幹部進行黨風廉政專題教育。進一步完善基建、維修、招投标制度,加強重點領域、重點崗位、重點環節的各項監督工作。根據上半年校辦企業審計情況,落實整改措施,完善監管制度。深入抓好機關作風效能建設,充分發揮機關作風效能建設巡視員作用,對突出問題逐項落實整改,提高師生員工滿意度。加強“六五”普法教育,推進法治校園建設。
四、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根據上級部門工作要求,探索建立符合學校實際的崗位設置動态管理和聘後管理機制,推進人員聘用制改革和管理人員職員制改革。全面開展績效工資實施工作,按照“以崗定薪、責薪一緻、按勞分配、優績優酬”原則,提高二級單位分配自主權,注重向教學科研一線崗位傾斜,兼顧效率與公平。
五、拓寬高層次人才招聘途徑,加強人文社科人才引進工作,重點引進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加大外國專家引進力度,重點引進能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PI。實施“東吳名醫培養計劃”,着力培養優秀中青年臨床醫學領軍人才。
六、圍繞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從學籍管理、考試制度、畢業論文準入、學業警示等方面完善修訂學生管理制度。緊扣學校辦學定位和特色,制訂《蘇州大學專業發展規劃》(2013-2015年),建立專業動态調整機制。深化“本科教學工程”六大計劃,即重點專業建設計劃、優質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計劃、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計劃、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國際化人才培養計劃、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推進卓越工程師、卓越法律人才、卓越醫生、卓越人文學者培養,提高學校本科人才行業貢獻度和影響力。推進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加強臨床教學實習基地建設,完善附屬醫院新(分)院對臨床醫學教學資源的建設工作。
七、以學生為本,從學生成長成才實際需要出發,切實加強和改進學生工作。完善學生工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探索學生工作進公寓的有效方式和途徑,建立健全學生議校座談會制度和網上議校平台。繼續深化、推進蘇大特色的書院制人才培養改革。根據教育部統一部署,改進、完善我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方案。
八、實施研究生培養全面收費政策,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擴大優秀應屆本科生“準推免生”規模,提高研究生生源質量。繼續實施碩士生大口徑招生試點和學生導師雙向選擇,全面推進博士生“申請-考核”錄取制度和碩士生“預錄取”制度改革。強化博士生指導教師上崗招生條件;健全基層單位研究生教育培養管理體制。
九、加強繼續教育日常管理,進一步調整招生宣傳方式。大力發展非學曆繼續教育,擴大成人學曆教育招生規模,穩定自考助學專業招生規模,推進繼續教育國際化發展。結合網絡化教學,出台成人學曆教育學生成績評定辦法。
十、深入實施國際化戰略,與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富有實質性内容的合作項目,發展高層次、高水平學生海外學習項目和學生聯合培養項目,提升學校國際合作交流層次。進一步落實援助尼日利亞拉各斯大學項目,加快推進老撾蘇州大學專業建設和校園建設。
十一、精心組織國家科技重大重點項目申報,力争在軍口重點和重大項目上有所突破。以學校特色學科為主體,積極組織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重點學科知識産權聯絡人制度,強化國外專利申報,布局學校知識産權運營服務體系。發揮科技園聚落輻射效應,創新對外合作模式。全面推進“2011計劃”工作,加強國家納米協同創新中心及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工作,籌備新一輪申報工作。加強學科科研平台建設工作,落實唐仲英醫學研究院各項籌建工作。
十二、召開學校“文科發展大會”,制訂《蘇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振興行動計劃》,做好“文科年度發展報告”編纂工作。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社科重大招标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啟動人文社會科學駐院研究計劃,依托“教師沙龍室”和“雲桌面”系統,為項目研究創造良好環境。開通人文社會科學“社會服務網站”,豐富“東吳智庫”内涵,真正形成校地、校企合作品牌。
十三、加強信息化工作,推進共享數據中心建設。增建錄播教室,完成醫學手術類遠程教學錄制系統、網上課程中心、網上評獎評優、職稱申報系統平台開發。推進“感知校園”網絡基礎建設,開發學校公共資源管理使用平台,打造智慧校園。
十四、提升學校安保系統信息化水平,建設基于網格化管理的全校統一服務指揮中心。深化後勤物業管理改革,加強樓宇和門禁系統建設,落實資産、資源、服務管理标準。推進食堂标準化管理,強化食品衛生和質量監督。加強供水管網管理,推進水電節能改造項目。開展職工住房補貼發放工作;做好學校醫療安全、傳染病防治、新生體檢、學生醫保參保以及幼兒園改擴建期間的保教工作。
十五、做好重點專項工作。深入推進“教育經費管理年”活動,貫徹落實用好管好教育經費通知精神,在全面檢查的基礎上認真進行整改落實。繼續推進學校公務用車改革,降低公務用車成本。科學規劃并推進蘇州大學附屬總醫院建設工作,着手儲備醫院各方面人才。按照上級要求,推進我校人武部規範化建設。辦好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活動。根據上級部門要求,完成所有在校生的體質健康監測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