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這是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新的動員令,為進一步做好教育工作注入了強大動力。
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人民的期盼。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迅猛推進,國與國之間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差距,說到底是人的素質的差距。隻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素質教育也關系億萬家庭的幸福,隻有通過實施素質教育,才能讓青少年成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學有所長的人,每個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頭。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要求。“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中帶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問題,教育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真正把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國家圍繞實施素質教育先後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各地也大膽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應試教育在很多地區仍然存在,人民群衆對學生負擔重、城市“擇校”熱等問題反映強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緊迫感和艱巨性愈發凸顯。
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隻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營造有利于素質教育落實的良好育人環境,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責任。
政府是主導。讓人民群衆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各級政府應樹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觀,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加強對學校推行素質教育的指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
學校是關鍵。各級各類學校都應樹立正确辦學理念,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真正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去創新教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引導學生自主、自覺學習,鼓勵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社會實踐,發展個人興趣愛好。要改變以升學率“一把尺子”衡量學生、教師和學校的評價方式,建立以全面發展标準為主的多元評價體系,把教育從應試和高考的指揮棒下解放出來。
家庭是基礎。家長是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不能揠苗助長,“學校減負、家長加壓”。應樹立正确的教育觀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為根本,自覺成為素質教育的“推手”。
社會是保障。應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正确的人才觀,改變單純追求學曆、追求文憑的傾向,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質、重實際能力的觀念。努力消除社會浮躁功利之風對教育的侵蝕,讓教育回歸育人本真。
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我們要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戰略主題,貫穿到教育改革發展的全過程。着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