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晖校友簡介
李晖,蘇州大學1999屆行政管理專業校友,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助理教授,先後獲蘇州大學行政管理學士,複旦大學行政管理學碩士,佐治亞大學公共管理與政策博士學位。2008年至2011年在美國東密歇根大學政治學系擔任助理教授, 2008年被學生評為“最有價值教授”。2011年起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任教, 2019年榮獲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傑出教學獎。李晖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轉型國家的府際關系與财政分權,地方财政管理,地方治理與發展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很榮幸收到母校約稿,有這個機會和管院的學弟學妹們分享我的經曆和感悟。那今天我就再“年輕”一回,說說我的青春故事吧。
調劑讓我遇見行管 從此邂逅最美蘇大
我與蘇大的緣分要從我的高考志願說起。1995年夏天,當我收到蘇州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的通知書時,我是既興奮又彷徨的。興奮的是,作為江蘇人,可以去“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這個美麗的城市讀大學;彷徨的是,我高考志願并沒有填報蘇大(當年是先填報志願再高考),更沒有填報“行政管理”這個專業,“行政管理”對18歲的我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名詞。就這樣,沒有被第一志願錄取的我,冥冥之中被調劑到了一個我并不了解的專業。帶着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和對未知專業的忐忑不安,我來到了蘇大,成為了95行管班的19位同學之一。最美不過初遇見,從此我開啟了公共管理學科領域的學習之旅。
猶記得26年前大學報到的第一天,校園裡新生、老生、老師和家長們忙碌的情景。負責接待新生的學長們彬彬有禮,熱情周到。他們穿着那個年代大學校園流行的白色T恤和藍色牛仔褲,潇灑地騎着自行車,徜徉在美麗的校園裡。聽着叮鈴鈴的車鈴聲,看到充滿朝氣活力的臉龐,聞到洋溢青春的氣息,我褪去了青澀害羞,減少了緊張拘束,開始憧憬别樣的大學生活,腦海中俨然浮現出自己從青澀懵懂的高中生變身為青春爛漫的大學生的美好畫面。
短暫的迷失之後 奮鬥成為青春的主旋律
我的四年大學生活,是充實、美好和難忘的。首先,和很多大一新生一樣,告别了依賴老師和家長管理的高中生活,我也曾經曆過一段短暫的“迷失自我和方向”的自由時光,失去了升學的壓力,一下子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
記得每到周末,我就“放縱”地跑到樓下租小說,并帶回一大包精美的零食(那時候我最愛的是蘇州各式各樣的蜜餞和魚皮花生米),躲在自己的床上貪婪地讀着中學時代想讀卻沒有時間讀的小說。還經常在床上呆一整天,有時連打開水也讓室友代勞(那時我們每天都需要提着熱水瓶去食堂旁邊的熱水房打熱水),午飯也用零食代替,一直到晚飯時才被室友們拉着去食堂買飯。這樣“頹廢”的生活過了一個多月,我突然發現自己竟然胖了5公斤。
面對這樣的變化,我開始自我反思。我覺得自己不應該整天一下課就待在宿舍裡,而是應該多汲取書本之外的知識,并了解和嘗試不同的社團活動,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鍛煉自己學習之外的能力。于是,我重新規劃了我的大學生活。下課後去圖書館翻看期刊雜志,也會去聽其他學院知名教授的講座;并開始積極參與學校與學院的各種社團活動,也經常與同學們參與各種聯誼。大學四年,我的生活非常充實,除了在班級和學院分别擔任班委和學生會的工作,還參加大學的舞蹈社團、廣播站,以及校外的各種社區活動。偶爾也會挑戰自己,嘗試新鮮事物,比如,參加辯論賽、學習口譯課程,還有過群衆演員的有趣體驗。
(在蘇大舞蹈社團時的李晖校友)
良師益友 為我打開學術殿堂的大門
學業上,雖然已經沒有了升學的壓力,但我并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中學時代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讓我受益終身,我們宿舍的良好學習風氣也讓我獲益匪淺,在這種良好氛圍的帶動下,我的大學成績依然優異,我也并沒有感受到很大的學習壓力。而我在學術上的自信心首先來自大一第一學期我考了全班第一名,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卻給了我很大的鼓舞與信心。
大學期間,我也很幸運地遇到了很多優秀的師長,他們對學術的追求激發了我對學術的興趣。比如,給我們上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的浦根祥老師對各種西方經濟學理論如數家珍,特别是他對各種經濟學理論之間的張力以及新理論如何突破原有理論的闡釋,為我打開了學術殿堂的大門。教我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的錢運春老師也在我的學術之路上給與了無私的幫助,在他的指點下,我發表了我的學術處女作“論政府公共财政在西部開發中的有效性”。
1999年,我從蘇大畢業并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的行政管理學碩士專業繼續深造。在讀研與工作的選擇上,我也曾掙紮過,因為當時已經順利通過南京海關的公務員選拔考試。最終,我選擇讀研繼續深造,除了受到家人的鼓勵與支持,我當年的班主任和很多專業課老師的言傳身教也對我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我的班主任龔詠梅老師和公共政策專業課的邵春霞老師都先後考取了複旦大學的政治學博士。
我在大三大四時,學院安排優秀的碩士生和博士生給我們上部分專業課。而給我們上課的朱德米學長在給我們上課之餘,經常與我們分享他讀的書和自己的見解,還會暢談他輾轉全國知名學府面試博士生考試的有趣經曆。到現在我還記得他經常背着一個白色的帆布包來給我們上課,帆布包上印着“北京大學”四個字,問他這是哪裡來的,他說是在北大面試博士時在北大校園買的。于是,我也暗暗下定決心,要讀研繼續深造,并把複旦大學設定為自己的目标。畢業那一年,除了我,班上還有另一位男生與我一起考進了複旦大學,也是在那一年,朱德米學長也如願以償考上了複旦大學政治學博士。
繼續深造堅定研究方向 曆時十年終見夢想花開
在複旦大學深造的三年時間裡,當我看到身邊很多優秀的學子都在刻苦學習英語為出國深造做準備時,我又被深深地觸動了,也夢想着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當我還在舉棋不定時,學院正巧安排我接待一位美國大學教授的訪問,我問了他很多關于美國大學讀博的細節,并在這位教授的鼓勵下,我開始了GRE和托福的備考曆程。
一切都很順利,2002年,我拿到了南加州大學和佐治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時的我再次面臨繼續深造還是工作的選擇,這一次,我放棄了上海市社會保障局的工作機會選擇了公共管理專業全美排名第二的佐治亞大學,從此踏上了美國留學之路。在美國高等學府讀博并不輕松,每堂課之前都要做大量閱讀,在國内從來沒有進行過系統性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訓練的我也要從最基本的統計學開始學起。第一學期選課時就需要訂下自己的研究方向,對其他研究方向不甚了解的我選擇了非營利組織管理這個方向。然而,一年的課程上下來之後,我才發現我對公共财政與預算這個研究方向更感興趣。可是,如果這時候再轉換研究方向就意味着重新選修專業課,而且,沒有計量經濟學和财務管理學背景的我也需要去經濟系和商學院修讀相關課程,就意味着5年的博士項目很可能需要延長到6年甚至更長才能畢業。最終,我還是選擇了追随自己的興趣,開始了學術轉型之路。
曆時7年後,我終于拿到了我的公共管理與政策博士學位。在這7年中,我不僅學會了如何嚴謹地做社會科學研究,還學會了如何給美國本科生上課,并在第六年還在寫博士論文期間就順利在美國找到了教職。于是,在我博士學習的最後一年,我離開了求學6年的佐治亞大學,開始在東密歇根大學政治學系任教。一邊教書一邊完成博士論文的日子非常辛苦,更為挑戰的是,我不但要教近200個人的大課,還要教美國政府、州和地方政府這些我自己并沒有在美國大學修過的課程,需要從頭學起。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在一年後順利完成了論文并拿到博士學位,教書也逐漸熟能生巧,從一開始的“差評”青椒蛻變成“最有價值教授”。2011年,我加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在英文教學之外,也開始用中文給從中國各級政府選派到新加坡留學的“市長班”學員們上課。可以用自己所學為祖國的公共管理與發展盡一份綿力,我感到非常開心與自豪。
奔湧吧 新時代的青年“後浪”們
回首我從蘇大管院開始的公共管理學術之旅,我有三點感悟與學弟學妹們分享:
一是無論何時都要有夢想與激情。隻有懷有夢想,才有可能實現你的夢想;隻有擁有激情,你才可能付出實際行動去實現你的夢想。而生長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的你們,也是時代的幸運兒。相較二十多年前那個消息閉塞和資源匮乏的時代,今天的蘇大人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人無論從哪個方面都比我們擁有更多的資源與機遇,都更有可能實現你的夢想。今天的你們,資訊發達,擁有國際視野,有幸見證國家和中華民族的強大與複興,更應該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二是在努力實現夢想的過程中要懂得感恩和享受生活的樂趣。我記得大學時代的我和其他小女生一樣很愛逛街,有過周末和閨蜜從早上9點一直逛到晚上9點的12小時逛街記錄,也有過在聖誕夜和室友悄悄溜去教堂觀禮後不得不爬鐵門回宿舍區的“劣迹”,還經曆過和同學們爬虎丘,中途迷路的探險之旅(到現在還記得男生們把肩膀借給我們女生踩上去爬山的情景)。感恩和珍惜你們現在所擁有的,才能以謙卑的心和寬廣的胸懷來面對人生中的低谷和高峰。
三是保持一顆純真的心。你們處在一個更加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的時代,在面臨更多的選擇和機遇時也面臨着更多的誘惑和幹擾。過濾幹擾選項,做減法而不是加法,跟從自己内心的選擇,才能支撐自己走得更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取得一些成就時也要飲水思源,回饋社會。
最後,衷心祝願學弟學妹們一生平安、一生好運、一生精彩、一生幸福!
素材來源 |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新聞中心
圖片 |李晖教授
文章 |李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