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4日,為貫徹落實二十大的“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精神,深入研讨國家治理現代化新征程中行政管理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教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等相關議題,由蘇州大學教務處、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主辦,蘇州大學國家一流本科行政管理專業建設點、蘇州大學行政管理虛拟教研室承辦,蘇州大學應急管理研究院、蘇州大學PPE新文科實驗項目和江蘇省政治學優勢學科等載體機構承辦的跨校集體備課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成功舉辦。
此次備課會的主題為“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科研反哺教學與課程思政”,來自複旦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江蘇科技大學以及蘇州大學等高校的公共管理學科專業專家應邀做備課輔導,就新征程中行政管理專業課程建設和課程思政教學等作專題交流研讨。蘇州大學行政管理教研室成員、學院各系科的部分老師,蘇州大學校内各兄弟學院虛拟教研室領導和老師,以及現場和在線的蘇州科技大學、常熟理工學院、蘇州城市學院等兄弟院校的相關老師共140餘人參與跨校集體備課會。蘇州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陳江璋、蘇州大學教師發展中心辦公室主任陳書洋、學院副院長周義程出席。北京世紀超星信息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蘇州分公司提供了全程直播技術支持。學院黃建洪、姚劍文老師分别主持了集體備課會主旨發言、課程思政教學研讨兩個階段的活動。
陳江璋在緻辭中簡要介紹了學校基層教學組織的發展曆程和虛拟教研室建設取得的成果,對行政管理虛拟教研室建設所做的工作予以積極評價,并提出紮實組織建設、深化機構運行、整合運行智慧資源、深化專題研讨、促進課程教學、服務一流人才培養的建議,通過高質量組織諸如跨校集體備課會等教學教研活動、進一步推動教學發展共同體的建設,以更好地服務于學院和學校的立德樹人大局。
備課會主旨發言階段,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部副主任高恩新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江蘇省公共管理學科聯盟副理事長王鋒教授,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汪仕凱教授,江蘇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陸海燕教授,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張乾友教授,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政治科學系主任張晨教授,分别以“科研反哺本科教學的痛點難點問題及教學反思”、“有組織的科研與人才培養的融通”、“教學相長和科研相長:複旦政治學的經驗”、“科研與教學相融的一流課程建設:以國家一流社會實踐課程‘社區管理與服務’為例”、“跨界+前沿:科研融入教學的經驗”、“社科學生雙創能力培養路徑的構建與優化”等為題,進行備課分享與相關指導。
備課中,高恩新指出科研反哺教學一直是近些年教學關注的重點,從基礎性、系統性、境界性三方面理解本科教學的特點和規律,科研反哺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學習走向科研,具備科研思維,深度把握問題,在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新穎性要求最新領域知識在課堂的适度引進,開放性要求對學生科研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反思性要求教師知識體系的更新是否對學生有啟發以及是否激發學生研究熱情。教師們在備課中,需要将這些方面融會貫通,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互動、備評價,最終備的是促進學生成長的有效性。
王鋒圍繞三個問題展開,有組織的科研的基本的架構、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以及案例大賽推動案例研究。他結合自己的教學,賦予學術共同體三層含義:一是基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學術志趣的研究者形成的共同體;二是對于不同層級的科研平台采取引進來的方式,圍繞所研究的領域形成人才聚集;三是師生共同體,吸納相關本科生和研究生。結合礦大的教學成果,他指出有組織的科研作為平台、團隊、項目,科研和學生培養的一體化建設帶來的重大意義,而案例大賽在某種程度上是推動中國的理論研究走向本土化的重要的途徑和抓手,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轉化為物化的科研成果。
汪仕凱從多角度出發向與會師生系統全面地介紹了複旦政治學恢複建設40餘年來的教學與學科建設經驗。教學要義即因材施教,如何教需要注重課程設置與教師搭配,從“學”中來指的是結構優化與過程創新,根據學生需求和時代變化,開展模塊化教學,給予學生更多選擇。注重實踐教學即将課程與場景相結合,汪教授表示,科研與教學要落腳于延續性研究中不斷積累的學術成果上,一代學人有一代學人的使命,使命在人的更替中不斷傳承并更新,最終形成系科的完整知識體系。對于學術傳統問題,整體邏輯框架重于分析技巧,技術性服務于邏輯性是學術的要求。最後,中國是曆史的中國也是世界的中國,站在當代中國的大地上以曆史和全球化視野審視自身,極具時代價值,使人深受啟發。
陸海燕從三個部分作了分享,首先結合科研和教學的關系,她指出兩者之間并非零和博弈,如何實現雙赢是目前亟需攻克的難題。接着,借鑒美國和西南聯大的教學曆程證明科研和教學并不是相悖的存在,縱觀建國以來科研和教學的三個階段,結合教育部意見提出的課程思政、課程建設以及“兩性一度”要求,充分論證科研和教學如何相融。最後,她細介紹了國家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社區管理服務”課程,從設計到實踐如何體現科研和教學相融,指出可以将科研嵌入教學内容設計來實現兩者的相互成長。
張乾友分享的主題為“跨界+前沿:科研融入教學的經驗”,當下專業教學面臨的多重挑戰:領地意識與交叉研究的緊張,培養模式的改變以及知識更新的加速使得專業課程被賦予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備打牢基礎、開拓眼界和捕捉前沿的功能。科研融入的切口之一是學科性議題與跨學科知識,以組織行為學為例談及情緒勞動和非物質勞動,組織的起源涉及到經濟學和政治學等多學科知識;另一個切口是實踐前沿的理論呈現,以合作行為與社會治理為例談及國家社會關系的新發展,透過近幾年界面治理便可以看到國家建構和數字技術的交互。
張晨從課内、課外兩個角度來闡釋社科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路徑問題。其中課内由平台和模式兩個方面組成,重點介紹了通識課程、社科工作坊與院内小PPE的項目建設成果,并向與會師生分享細緻化的過程考核和多樣化翻轉課堂中遇到的學生負擔過重、學習積極性不足、教學反饋不佳等問題。課外教學由科研、學社和學科競賽等組成,科研方面,形成了以大創賽、課外科研基金和莙政學者為主體的科研體系。學社方面,構建讀書會、社會調查和公益活動三位一體的組織運行模式。上述兩方面的成果在學科競賽中集中體現,在多年的實踐中,獲得衆多省級、國家級獎項,孵化多個具有獨立運作能力的社會組織。
課程思政研讨環節,東南大學陳輝教授,學院郭彩琴教授、劉成良副教授、劉向東副教授分别以“‘行政管理學’課程思政的思考”、“課程思政的認識誤區與糾正”、“本科生導師制拓展‘第二課堂’育人路徑的實踐探索”、“社會結構與‘社交距離’政策執行”等為題進行研讨發言和教學示範。
陳輝圍繞三個方面展開分享,課程思政社會背景、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的主要元素以及課程思政如何推進行政學教學。他指出,課程思政的主要元素即兩個結合,指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以及中國實際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結合,這是課程思政最核心的元素。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做知識的搬運工,更要能夠做知識的發現者,能夠更好地植根于大地。此外,陳教授提出行政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可以圍繞“講授-比較-讨論-案例-調研”來展開設計,以此更好推進課程思政有效展開。
劉成良圍繞本科生導師制這一主題,提出通過推行本科生導師制改革,構建第二課堂,在課下積累與課上教學、課内學習與課外實踐的結構中嵌入一個聯結點。主要從人員分流、讀書-彙報、實地調研三個方面解決傳統教學過于注重考核的結果,不能忽視學生知識的積累過程與課内外知識同現實的結合的問題。最後他結合自己教學經曆指出目前存在對老師的要求過高,依靠個人的探索,沒有形成制度化的規定與模式的問題。
劉向東選取以其江蘇省微課競賽一等獎作品做了課程思政的示範展示。結合2021年中國疫情和西方疫情的數據,通過思想觀念、社區制度街區制度、社會運轉邏輯、人的行為邏輯等多方面中西方差異比較,揭示背後的深層邏輯是以地方政府學視角了解中國式基層治理,中國政治結構和中國社會關系,總結得出中西方的社會治理在基層社會結構上存在差異,這種差異與保持社交距離的實現及“抗疫”效果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最後指出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不是一種獨立演繹,而是一種相互形塑的,而相互形塑的路徑值得探究。
郭彩琴從高校思政的内涵緣起開始,指出其建設過程中的認識誤區包含目的認識誤區、課程關系認識誤區,對于如何糾正誤區,郭教授指出将立德樹人,高質量人才培養作為課程思政的邏輯起點與實踐歸宿。課程思政建設目的明确性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弄清楚立德樹人的本質地位後明确建設“三主”要素、“三所有”建設空間以及“三好”建設職責。針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她認為這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要牢固确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圍繞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内容體系,最後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為高校教師指明了教學方向。
在交流互動環節,張晨對話陸海燕,以诙諧風趣的語言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同時兩位老師獨到的教學經驗以及充滿邏輯性的見解,讓與會師生對課程設計的細節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周義程在備課會總結的時候指出,國家一流本科行政管理專業的建設,需要有高質量的教育教學研讨。此次行政管理虛拟教研室的跨校備課會,以線下為主、線上相結合,提高了備課會的組織有效性和參與度。本次備課會将主旨發言與專題研讨相結合,尤其是在課程思政環節将教學研讨與示範課相結合,讓人耳目一新。各位遠道而來的專家學者,與我院教研室的同仁們做了充分深入的課程本科研讨,專家們的見解有高度、有深度,又有溫度,值得積極總結、消化吸收。他感謝與會領導、專家表示的莅臨指導和分享,期待有更多的深度交流機會,在激活基層教學組織效能的基礎上,結合請進來和走出去,全面服務和夯實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以更好地促進一流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
據悉,這是行政管理虛拟教研室舉辦的第三次大規模跨校集體備課會,前兩次因疫情原因在線舉辦。各次跨校集體備課會得到了包括複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江蘇科技大學,以及蘇州本地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取得積極備課效應。此次跨校備課精彩紛呈,備課輔導和交流互動環節有經驗總結、有願景勾畫,專家學者們緊密圍繞科研與教學,對專業課程建設和科研教學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與分享,為學科發展發展提供了探索的方向,與會師生紛紛表示深受啟發、獲益良多。這次跨校集體備課會,依托蘇州大學入選“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應用試點十大創新案例”唯一地方高校的建設優勢,面對“新文科”建設的時代性、融合性和高階性以及國家“金課”建設的創新性、高階性和挑戰度需求,基層虛拟教研室的功能激活将有助于系統化地為内涵課程建設賦能,同時為教學共同體與學習共同體的建設提供新契機和新方式。為此,我們将進一步強化組織建設,整合跨院、跨校際間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努力在“智慧教育+”的道路上做出更多的探索,進而在促進教研持續進化基礎上更有質量地服務于立德樹人的工作大局。
(通訊員姚天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