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劉森林教授“浪漫反諷與實踐辯證法”講座順利舉辦
時間: 2021-11-09  作者:   浏覽次數: 1264

      2021115日下午,應哲學系邀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劉森林教授在線上為哲學系師生帶來了題為“浪漫反諷與實踐辯證法”的講座。講座由蘇州大學車玉玲教授主持。

講座以現代人所面臨的“忙”“焦慮”“累”等生存論困境為抓手,引發我們回到思想本身,以求深度厘清馬克思實踐辯證法與浪漫反諷之間的關系。提出問題之前,劉教授首先對人們把浪漫反諷視為非理性的、逃避現實的偏見進行了矯正。劉教授介紹了德國早期浪漫派的三個時期,指出隻有德國早期的浪漫派具有哲學意蘊,他們在政治上批判資本主義,在哲學上批判德國觀念論哲學,這一觀點,很多被實踐辯證法吸收贊同,這就建構了馬克思與德國早期浪漫派的親緣關系,讓我們能更好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德國早期浪漫派之間的關系。

接着劉教授以反諷和辯證法為例展開論述。他指出,浪漫派面對自然社會的污染、曆史文化的破壞、美好價值的消解等問題。通過反諷給出了兩種解決方案:其一是通過時間和空間的雙重意義去到“未被污染的地方”,并通過浪漫式的創作覆蓋物化的世界;其二通過詩學與文學反諷傳統抽象的本體論,從而架起“遠方”與“大地”之間的通道。因此,浪漫派在反諷中建構了對話和對無限的追求這兩種辯證法形式。

最後,劉教授指出,在對黑格爾意義上的絕對主體的主奴辯證法的态度上,與浪漫派對“否定之否定”的否定不同的是,馬克思對其進行了揚棄與超越。從而得出,浪漫反諷與實踐辯證法各有優點:浪漫反諷與實踐辯證法對觀念論辯證法的批判中賦予了辯證法知性、理性與感性結合的積極意義,而馬克思的實踐辯證法對浪漫反諷的繼承與超越中,針對浪漫派辯證法僅僅在人文哲學意義上的思考,馬克思賦予了辯證法以哲學、文學、社會、政治、經濟學等多層面的視野,形成了多學科融為一體的建構。

劉森林教授講結束後,車玉玲教授對講座進行了總結和對談,指出劉教授從生命情感出發,探讨了現代人在物化的社會中如何保持個體内心的完整。她認為劉老師講授的浪漫反諷與實踐辯證法關系為現代技術理性的批判提供了新視角。随後,莊友剛教授就馬克思的辯證法是否可以理解為啟蒙觀念和浪漫反諷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與劉森林教授探讨。本次講座主題新穎,内容詳實,廣大師生受益良多。

蘇州大學哲學系莊友剛教授、于樹貴教授、桑明旭教授、李紅霞副教授、王一成博士、鄧苗博士等百餘位師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段菲菲/文  李紅霞/圖)